“用一张红色的A3纸,一把小剪刀,6秒钟就能剪出一个五角星。”辽宁省非物质文化剪纸传承人门小龙老先生,边说边给孩子们展示着。在小手拍拍的掌声里,来学剪纸课的孩子们既兴奋又高兴,瞬间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大增,用剪刀效仿着老师的方法,人人都得到了一颗红红的五角星。
这是7月25日上午,在瓦房店岗店建筑公司四楼会议大厅里,瓦房店兰亭书画研究会联袂瓦房店岗店建筑公司,为丰富中小学生暑假期间的学习实践活动,推出的书法、绘画、剪纸等传统文化公益课堂的一个场面。
门小龙老师向孩子们介绍说,剪纸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,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,用手指和剪刀寄托在红色的纸上,高山流水、亭台楼阁、农耕牧业、花卉鸟兽、文化艺术,民间故事等都可以用剪纸来表达。在古代是老少皆宜,人人能行的民间手艺。 到了宋朝,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。到了宋代,剪纸开始普及。明清时代,是剪纸的高峰期。所以说,剪纸艺术一直没有离开过百姓的生活。
剪纸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沿革传承,吸纳了文化艺术的诸多内涵,其中民俗和群众艺术最为丰富。美丽的窗花,喜庆的图案,节日的习俗,民族的元素,历史的痕迹,在民间剪纸的表现中,都能找寻得见。
在课堂上,一对孪生小姐妹,一再举手提问老师,“大公鸡怎么剪?”“天安门怎么剪?”“雷锋的画像能不能剪?”下课后,七岁小女孩耿艺宁和几个小朋友一起,围住门小龙老师,非要让老师给剪一艘“中国牌航母”,听到孩子们的请求,在场的家长们也笑了起来。
门小龙老师介绍说,剪纸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,一把普通剪刀,一张单面红纸,想剪什么,不用画图,不用构思,折叠几下,手随心动,剪跟手走,采取对称剪法和阴阳结合剪法,上下左右几剪,魔术般变化出一幅作品来。
在课堂上,陪同孩子的家长也和孩子一起学习剪纸。亲子互动让孩子们更加快乐。一名孩子家长蔡小红说:“现场体验了这堂剪纸课,感到让孩子们学习剪纸,不仅是在继承传统文化,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,引导孩子们在方寸之间,展开无限想象,放飞智慧的翅膀,培养艺术的思维,练就审美的习惯,得到艺术的享受。”
瓦房店岗店建筑公司负责人表示,开办传统文化公益课堂是与兰亭书画研究会的老师们的共同想法,建筑公司方面免费提供场地、桌椅、笔墨纸砚等学习条件,有兰亭书画研究会组织相关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,编排课时表讲授专业课程。让学生们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,又在假期里度过了快乐时光。
瓦房店兰亭书画研究会会长李义民向学生家长介绍说:“开设传统文化公益课堂,是书画研究会诸多有艺术专长的老师们的共同心愿,能把传统文化艺术传授给下一代,是兰亭书画研究会多年来的活动宗旨,只要是孩子们喜欢,我们就愿意更多的奉献,和孩子们一起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,享受艺术人生”。
刘金来 摄影报道
来源:瓦房店市融媒体中心
责任编辑:高俊衡
地址:瓦房店市西环街二段108号
网站法律顾问:辽宁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李明昌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06420002
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21120200021
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备案号:辽备2017001号
瓦房店广播电视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411-85633004 举报邮箱:wfdtvzbs@163.com​